1回顶部 前言:在手机、平板、笔记本肆虐的今天,DIY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夕阳产品,更多的人开始不再像以前那样关注DIY,留意硬件的发展,不过还是有那么一些人在留意着各种硬件的一举一动,依然一如既往的为DIY投入大量精力。 而在现在DIY中,背线几乎已经成为基本的走线方式了,从背板处绕过的线材,不仅将更加整齐,也能减少对于内部空气流动的阻碍,让散热效果得到进一步的优化。 从实际上的操作来说,背线的基本工序并不复杂,只需理清线材顺序、找好孔位、绑好线材便是,不过理论上是这样,操作起来还得看操作者的天赋、熟悉程度。(反正小编是认为,失败真心是成功的亲妈!) 抛除用户天赋、熟悉程度来看,机箱的设计以及电源的线材自然是制约背部走线的最关键因素,而在目前市面上的机箱上,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,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文章。 真与假 在说背线设计要点之前,我们先来说说真假背线机箱,在目前很多机箱上,我们都可以看到走线孔的存在,不过在不同机箱上,情况却是完全不同,一些低端、入门机箱,虽然有走线孔配置,不过背板空间却没有预留,甚至没有在电源位留相关的走线位。
不用疑惑或是咒骂设计者脑残,因为厂商从一开始便没有打算为其设计背部走线功能,不过为什么会有走线孔出现呢?那是因为模具没换……代工厂的大订单、不用开模、价格优惠,线索基本都齐了,永远只有一个的真相,你们都该看到了吧? 2回顶部 走线空间 要背部走线,顾名思义,便是要从背部通过线材,而首当其冲的自然是背部空间,正常来说,对于主流的电源搭配,背板空间预留在1.7cm左右算是比较宽裕,1cm左右算是比较勉强,越宽裕,可活动的空间自然越大,对于走线的技术要求越低,自然是越容易走线。 想增大背板空间,扩大背板与侧板的距离自然是一种方法,而目前市面就有另外一种更节省成本、更为常见的做法,那就是侧板外凸,侧板上的外凸高度,比较夸张的能到达1cm以上,最少的至少也能有0.5cm,对于侧板的空间提升显而易见,当然与此同时,外凸侧板设计,通常能够提高侧板的坚固度,加强机箱的强韧性,可以说一举两得。 当然除了空间之外,如果能有相关的走线槽位设计,就更是不错了,因为目前很多的机箱上,走线槽与主板、硬盘安装并不冲突,有较为宽裕的走线槽的话,用户理线自然将更加方便。 配套线材 说了背板空间,与其搭配的电源线材自然要说一下,在目前的电源中,中端电源基本上都是配置了蛇皮防护网的,这个东西虽然防护性强,能够保护线材在弯折时不受损伤,不过却是较大的提高了走线的难度。 因为配置了蛇皮防护网,会导致线材过硬,尤其是遇到防护网比较厚实的,就真的是又粗又硬了(这在高端电源上非常常见!),尤其是在弯折上,非常不便,而且老实说,这种线材很难绑好(用扎线带捆绑),而在目前的电源上,比较容易走线的,要数排线式设计的线材了,只需排列整齐,而在防护性上,虽比不上蛇皮网,不过也算不错了。 3回顶部 走线孔 对于背部走线来说,走线孔是非常关键的,而与此同时,走线孔的要求也是最低的,因为从目前主流的走线孔设计来说,要满足基本的背部走线需求,那是绰绰有余的,不过要从高要求来说,还是有一定改进空间的。 目前主流的走线孔设计,是在ATX架构主板安装位的右侧,设计一排走线孔,一般来说是3个,当然也有更多,在下方也会有一个较大的走线孔,电源的线材通常是通过此孔穿到后方来进行走线。而在比较高端的机箱中,有针对不同架构的主板来进行孔位设计,虽然说提升效果不大,不过还是比较贴心的。 而说起孔位,在走线孔中,CPU部分的走线孔最为重要,因为在部分背线机箱上,你是找不到这个孔的……有的话,自然是最好,CPU走线将非常方便,而没有的话,CPU线材将需要绕行,又或者跨越显卡,极大的提高了线材长度需求以及破坏美观度。 扎线位 要走背线,自然需要理线,要理线自然需要扎线带等工具,而单纯的对电源线材进行捆绑,并不能起到良好的理线效果,有扎线孔自然是最好的,没有的话,基本就只能靠侧板来压了。 比较理想的情况是,线材通过扎线带,固定在背板上,绑紧之后,线材也将更为的整洁,而背部空间的需求也会大大降低,当然捆绑、排位还需用户自行领悟…… 写在最后: 其实背部走线真是一门技术活,但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,肯花时间,多帮妹纸装几部机,技术提升那是很快的,当然机箱的选择也非常重要,不要等到选错了,才后悔莫及、蛋疼无比。 |
正在阅读:别以为随便就能走 背线机箱选择要点分析别以为随便就能走 背线机箱选择要点分析
2013-03-22 00:16
出处:PConline原创
责任编辑:zhaohuan
网友评论
登录|QQ微博微信
欢迎参与讨论,分享你的看法
热门评论
最新评论
为您推荐
IT热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