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:毫无疑问,USB2.0接口已经成为了个人电脑上用途最广、使用最方便的通用接口,它不仅可以连接随身听、数码相机、手机等设备进行充电和数据传输,还能连接USB声卡、USB网卡等设备来完善电脑的功能,手机平板等各种设备,如果不能支持USB连接,那可就是落后、保守了。 2008年,USB3.0规范发布,至今已经有近3年历史,在这段时间里,主板上的USB3.0接口一直都是通过桥接第三方芯片来实现的。今年年中,AMD推出了第一款整合了USB3.0的芯片,AMD A75(Hudson D3),能够原生支持4个USB3.0接口,到底第三方的USB3.0接口相对原生的USB3.0接口在兼容性、传输性能、驱动支持等方面有没有区别?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测试来找出答案!
原生USB3.0与桥接USB3.0概况一览:
首先我们来看看AMD的A75芯片,AMD A75是今年AMD搭配APU推出的多款芯片中最高级的一款,除了能够原生支持6个SATA3.0接口之外,还能提供10个USB2.0和多达4个原生的USB3.0接口,成为了全球第一款整合了US3.0控制器的PC平台芯片。 AMD一共推出了两款平台来搭配Llano APU,包括高端的A75平台和低端的A55平台。两款平台都是单芯片设计的,不再有南北桥的区分,AMD称之为“融聚控制器中枢(Fussion Chontroller Hub)”,简称“FCH”。A75与A55的主要区别就在于A75原生提供4个USB3.0接口,以及支持基于帧信息结构(FIS)的切换机制——前者相信不用解释,大家都懂的,后者则可以理解为SATA优化技术,能够提升磁盘性能。
NEC是USB3.0标准制定者之一,它在USB3.0标准公布的同时,率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USB3.0标准的主控芯片uPD720200,能够支持2个USB3.0接口。在祥硕、威盛等厂商的USB 3.0控制器推出之前,NEC的USB 3.0控制器垄断市场时间将近1年。
祥硕ASM 1042可以说是USB3.0控制芯片的后起之秀,能够提供2个USB3.0接口,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和优秀的驱动支持。
威盛(VIA)的VLI 800是一款价格低廉的产品,只能提供1个USB3.0接口,当前在市场占有率方面还比较处于劣势,我们主要能在中低端主板上看到这款芯片。上图的是威盛的VLI 810芯片,是一个HUB芯片,用途是把单个USB3.0接口分成多个USB3.0接口来使用,我们能在一些中高端主板上看到这款芯片。
钰创的EJ168A USB3.0控制芯片是以上多款控制芯片中最大块头的一款,价格也比较低廉,而且能够支持2个USB2.0接口,性能表现方面也没有问题,因此这款芯片出来后威盛的USB3.0控制芯片就没有什么市场空间了。 评测平台介绍:
本次评测主要关注原生USB3.0接口与桥接的第三方USB3.0接口在驱动支持、性能表现和兼容性方面的区别,因此平台上我们选择的是CPU性能和GPU性能都最大化的搭配,以避免有任何来自这两方面的不良影响。 磁盘方面,我们选择了两个USB3.0设备,包括一个2.5寸移动硬盘(机械硬盘)和一个接着SSD的ORICO 9618SUS硬盘座。我们以前者为主要设备,毕竟SSD短时间内都不会是主流,对机械硬盘的兼容性和传输性能才是主流用户最应该关注的地方。同时,为了对比原生USB3.相对USB2.0的进步幅度,我们还把相关设备接到USB2.0接口上进行测试。 测试软件方面,我们选择了Crystal Disk Mark和ATTO Disk Benchmark 作为理论性能参考,而着重用Fastcopy进行测试。我们把Fastcopy测试分成本地硬盘到移动硬盘(传出)、移动硬盘到本地硬盘(传入)两种情况,然后再按大文件传输和小文件传输各分成2种,因此一共分为4种情况。 驱动安装与兼容性: 直到Win7 SP1为止,还没有Windows系统是自带USB3.0驱动的,因此都需要安装相关驱动才能使用USB3.0接口。 驱动版本上来说,我们选择的基本上都是最新版的驱动,这些驱动大部分都能够很快地正确安装并识别使用,大部分都不需要重启。特例是钰创的驱动,我们在使用最新版的1.0.0.0101遇到了比较大的问题,移动硬盘要么不识别,要么花很长时间才识别,严重时更是测试中途,乃至删除文件中途,突然断掉,卡住不能操作了,在使用较旧版本的1.0.0.0097驱动后,问题才得到解决。近似的,威盛的驱动也有识别慢的问题,不过非常轻微。 换个角度,看驱动解压后的大小。AMD A75驱动是最大的一个,解压后足足有94.2MB,不过实际上的真正用到Win7 64位的USB3.0驱动,只有1.7MB而已。驱动最小的是是祥硕,仅4.04MB,不过这个是单文件安装包,所以不能通过“设备管理器”手动更新来安装驱动。其他的,NEC驱动为单文件安装包,8.30MB;钰创驱动为多文件安装包,8.18MB;威盛驱动为多文件安装包,18.7MB. 总体来看,AMD的驱动还是可以接受的,反正我们并没有多少选择;而第三方芯片中祥硕的驱动是比较让人满意的,尺寸小,安装容易,而且稳定性好。 Crystal Disk Mark理论性能测试: CrystalDiskMark软件是一个测试你的硬盘或者存储设备的小巧工具,简单易于操作的界面让你随时可以测试你的存储设备,测试存储设备大小和测试数字都可以选择,还可测试可读和可写的速度。
测试小结:A75原生USB3.0的测试成绩是USB2.0成绩的两倍有多,性能提升非常明显;而与第三方桥接芯片相比,A75原生USB3.0并没有占到优势,反而有些许落后,不过差距之小简直都可以忽略。 ATTO Disk Benchmark理论性能测试: ATTO Disk Benchmark是一款简单易用的磁盘传输速率检测软件,可以用来检测硬盘、U盘、存储卡及其它可移动磁盘的读取及写入速率。该软件使用了不同大小的数据测试包,数据包按0.5K、1.0K、 2.0K直到到8192.0KB进行分别读写测试,测试完成后数据用柱状图的形式表达出来,很好的说明了文件大小比例不同对磁盘速度的影响。
测试小结:在ATTO Disk Benchmark测试中,A75原生USB3.0还是获得了比USB2.0高一倍有多的成绩,原生USB3.0与第三方USB3.0几乎看不出区别。 Fastcopy测试之大文件传出: Fastcopy,是一个以优秀的文件复制工具,其复制速度比Windows自带的复制功能要快得多,因此该软件也被喻为最快的文件复制工具。我们用它进行文件复制测试,毕竟复制操作是用户平时用得最多的写入操作之一,测试结果能较真实反应出磁盘在复制操作中的性能差距。
测试小结:和理论测试一样,原生USB3.0接口的大文件传输成绩和第三方芯片基本持平,相对USB2.0提升达100%以上。 Fastcopy测试之小文件传出:
测试小结:在大批量小文件传输测试中,没有任何USB3.0接口获得了2倍于USB2.0的成绩,也许是受限于移动硬盘的写入速度有限;横向对比来看,各USB3.0接口成绩基本没有区别,原生USB3.0还是保持小幅度落后。 Fastcopy测试之大文件传入:
测试小结:和大文件传出测试一样,原生USB3.0接口的大文件传输成绩和第三方芯片基本持平,相对USB2.0提升达100%以上。 Fastcopy测试之小文件传入:
测试小结:测试成绩基本上都可以预料到了,USB3.0接口普遍取得了两倍于USB2.0接口的成绩,不过原生USB3.0在这里的表现不大好,很可能是当前的驱动优化还没有做好。 原生USB3.0+SSD性能测试: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此前我们曾经进行过第三方USB3.0+SSD的性能测试,如果你还没看过,请猛击以下链接: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下面的测试是原生USB3.0搭配一个插在USB3.0硬盘座上的SSD进行的,除了用以检测兼容性,还用于测试原生USB3.0的性能极限。我们选用的具体硬件是ORICO 9618SUS硬盘座 + 金士顿 SSDNow SV100-S2 128G,金士顿 SSDNow SV100-S2 128G标称最高读取速度是250MB/s,写入速度是230MB/s.
测试小结:理论测试来看,原生USB3.0接口能够发挥大部分性能,不过实际文件传入/传出测试表现则没有那么好,大文件读写成绩基本上等于标称值一半,小文件读写则更差一点,这样的成绩还比不上我们之前的第三方USB3.0+SSD的测试的成绩,看来当前原生USB3.0的驱动优化还需要继续完善。 PConline评测室总结: 1、测试结果汇总
现在的Windows操作系统还没有自带任何USB3.0驱动,因此所有芯片都需要装驱动,其中最容易解决的是祥硕的芯片,A75的安装包虽然大,但是毕竟这是可以用于多款平台多个组件的安装包,因此还可以接受;兼容性方面,除了威盛和钰创可能有点问题,其他都比较不错;而用户最关心的性能方面,当前A75的驱动可能还不大完善,表现出来的性能和其他几款USB3.0芯片还有差距,不过相信日后驱动优化后问题会得到解决。 2、USB2.0还将长期存在
一般USB2.0接口的最大传输速度基本上就40MB/s左右,最大供电输出仅500mA,相对于USB3.0最高150MB/s上下的传输速度和最高900mA的最大供电,规格上完全落后了。但这并不意味着USB2.0会在短期内被USB3.0所取代,一来是因为现在很多设备用的都是USB2.0标准,二来更是因为USB3.0在数量上处于劣势——A75原生支持4个USB3.0,而一般桥接芯片也就2个,与USB2.0动则10个有多的规模相比,暂时还难成气候,USB3.0和2.0并存的局面将长期存在。 3、全民USB3.0时代还没到来
从兼容性方面来看,A75为代表的原生USB3.0普及起来会更加容易,更可能得到硬件厂商的支持,因此兼容性占优势;驱动支持方面,原生USB3.0主要来自AMD或者Intel,驱动更新方面当然是不用担心的;性能表现方面,当前驱动下的A75原生USB3.0与桥接的第三方芯片还有差距,但是非常小,而且后期还有驱动完善的潜力,因此性能差距基本上可以忽略;其次,第三方芯片需要花钱购买,而原生的USB3.0由主板自带,不再额外付钱,原生更省钱。 几方面总结来看,第三方USB3.0芯片被原生USB3.0芯片消灭,不过是时间上的问题。换个角度看,由于当前原生USB3.0数量比较有限,因此短期内我们还可能继续看到USB3.0和USB2.0并存,以及原生USB3.0和桥接USB3.0并存的情况,全民USB3.0的时代还没有到来。 |
正在阅读:原生还是桥接?5款USB3.0解决方案横评原生还是桥接?5款USB3.0解决方案横评
2011-07-18 00:06
出处:PConline原创
责任编辑:liganl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