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、这是赛扬时代:LGA 775的Celeron CPU 活跃时间:2004年至2012年 为什么小编要以一页来回顾LGA 775时代的赛扬CPU?因为国内DIY老玩家,尤其是超频玩家,对赛扬二字感情至深。同时,Celeron在LGA 775时代,即使时代怎么变,其地位一直没变,都是入门低端级CPU。  赛扬 D
在那个臭名昭著的Prescott架构时代,Intel似乎不想打破DIY玩家对赛扬的美好印象,于是将赛扬后面加了个D,打破了以往赛扬CPU“不带任何添加剂”的传统,同时也开始了数字命名型号的赛扬CPU时代。  高频低能的代名词:赛扬 D
那个时代的Prescott是高频低能的代名词,对于FSB频率以及二级缓存缩水了的赛扬D来说,更是变本加厉。虽然Intel用高频来弥补低效能的不足,但动辄3GHz的赛扬D却打不赢2GHz的AMD闪龙的窘况让人啼笑皆非。更让人不爽的是,本来赛扬是低端CPU,为预算不足的人士准备的。谁知那时候的Prescott的高发热量让DIY不得不重新审视这款低端CPU是不是要高端散热器才能镇压住热量。 
虽然当时的赛扬D口碑不好,不过倒是超频性能十分不错,133MHz的外频能在风冷默电压条件下超频到200MHz外频,加上本身超高的倍频,超频到4GHz不是难事,如当年的赛扬D 320。  27倍频,让数字游戏一切皆有可能
到后期Intel更新了Cedar Mill架构65nm制程的赛扬D,大幅度改善了发热,同时将二级缓存提升了一倍,为512KB,效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。发热降低,频率也自然容易提升了,譬如Celeron D 365默频达到了3.6GHz,与奔腾4看齐,此时倍频达到了夸张的27。不过,无论怎样,赛扬D永远都逃不出高频低能的阴影,“赛羊”称号又一次被DIYer调侃。 告别了Netbrust架构的赛扬,投入了Core微架构的怀抱,当赛扬自己以为会出人头地的时候,Intel爸爸却进一步压缩赛扬的生存空间,因为被贬后的奔腾哥哥把以前赛扬时代的部分市场定位占领了。  赛扬 430
比如当年Pentium Dual-Core E2140系列仅需500元的价格,这个价位确是以前赛扬的生存空间。于是Core时代的赛扬,只在最低端产品线中生存,再一次被玩家们调戏成“赛羊”。  当时就是这样
告别了赛扬D 300系列,2007年,Core时代赛扬进化成赛扬 400系列,并且取消掉D的称呼。单核架构,频率从1.6Ghz起步,到2.4Ghz,二级缓存512KB,不到2.0Ghz的频率,性能却秒了Celeron D 365(3.6GHz),可见其效率。但对于那个连500元的奔腾都是双核的水平,算是菜鸡互啄了。  赛扬 E1600
Intel为了大一统多核CPU,2008年,赛扬终于贴上双核的标签,命名为 Celeron E1000家族,与Pentium E2000家族相呼应,依然为Conroe 65nm架构,二级缓存仅有512KB,为奔腾双核的一半,由此拉开定位。  赛扬 E3300
 赛扬 E3500
2009年,Intel推出Wolfdale 45nm的架构赛扬系列,命名为Celeron E3000,核心频率进一步提升,起步频率2.4GHz,二级缓存提升至1MB ,并将加入VT功能,令虚拟技术完全普及。  2012年,依然有LGA 775的踪影,赛扬E3500就是这插槽的收尾之作
2010年秋天,Intel发布了LGA 775时代最后一款赛扬CPU,Celeron E3500。直到2012年,LGA 775的赛扬CPU结束了它的使命。“静静地我来了,正如我静静地走”,尴尬的地位,让Core架构时代的赛扬显得十分低调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