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藏 (0) +1 (0) +1 (0) +1
收藏成功查看收藏>>

正在阅读:历史上10款显卡见证NVIDIA起伏15年历史上10款显卡见证NVIDIA起伏15年

2008-08-21 09:26 出处:PConline原创 作者:PConline评测室·刷子| 责任编辑:luoqi
1NV1:迈出历史的一步回顶部

NV1:迈出历史的一步

  1993年,当Jen-Hsun Huang(黄仁勋)、和两位曾经在SUN工作过的技术人员Curtis Priem、Chris Malachowsky决定成立一个新的图形开发公司,谁也没有想到,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,3D图形芯片组的发展一直为这家公司所引领着,历史证明,从那时注定今天会出现一个举世闻名的显示芯片制造商。而他们当时的梦想——研制世界最先进的图形加速芯片,也在如今如愿以偿。

  创业的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,经过2年多的不懈努力,在1995年5月,nVIDIA的第一代产品NV1终于推出,这款几乎花费NVIDIA筹措来的第一笔投资的产品正式吹响了NVIDIA进军3D图形芯片组的号角,NV1拥有完整的2D/3D的图形显示核心,还创造性的在显示芯片内集成了声卡功能和I/O控制器。不过在当时,许多3D标准尚未建立,多边形成像方式还没有成为3D游戏的统一标准,所以nVIDIA也放弃了采用原始的三角形来实现3D效果,nVIDIA选择的3D实现方式是二次材质贴图技术(Quadratic Texture Maps),利用正方形成像技术来实现画面的3D效果(通俗来说就是减少多边形的使用量,降低计算的开销),除此之外,NV1还有许多先进的图形处理技术,比如把纹理图形都存储在系统的内存里,方便调用,后来这项技术也演变成AGP插槽的标准。

  同时nVIDIA的第一件产品NV1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图形加速器,它整合了一个具有350MIPS的声音“单放”处理核心,这使得它有32 路并行音频通道,16位CD音质和实现简单的3D音效的硬件相位调整,NV1实际上比许多第一代PCI声卡更加引人注目。 并且首次在显卡上采用VRAM做显存储器。NV1的游戏端口远远胜过传统的15针游戏端口,它直接支持世嘉土星游戏手柄和游戏操纵杆,可以用在支持直接输入的游戏中。

图片
NVIDIA首款显卡NV1

  看上去,NV1是一款非常不错的产品,而且也是一款集成多媒体功能的芯片组,但由于缺少API和相关驱动支持的原因,不久后,NV1就陷入了困境,因为随后微软在Windows 95中就制订了Direct3D多边形立体标准,尽管NV1的二次方程贴图技术是一项非常出色的技术,但由于不兼容Direct3D。NV1始终不能打进主流市场,而电脑厂商也拒绝使用不兼容Direct3D的图形芯片。为了挽救市场,nVidia与Diamond合作推出的Edge 3D(NV1)大幅度降低了产品售价,并附送一个世嘉土星游戏手柄,但也无济于事,NV1终究被市场所抛弃。

2RIVA 128:首次获得市场认可回顶部

RIVA 128:首次获得市场认可

  nVIDIA的首款产品NV1并没有得到市场认可,而且花光了NVIDIA筹措过来的首笔投资,为了节省开支开发下一代图形芯片组,黄仁勋决定开源节流减少人力投入,仅留下核心开发人员,公司的规模也从100多人,一下子变成30多人。

  值得NVIDIA庆幸的是当时红极一时的Sega(世嘉)公司已经购买了大量NV1芯片装在Sega土星游戏机上,而且当时很多世嘉的游戏程序开发真要使用到正方形成像的技术,更重要的是当时Direct3D没有在日本正式发行,所以对于这家日本公司来讲,NV1独守的正方形成像技术并不是坏事,世嘉这家日本游戏机公司也看好NVIDIA芯片对于游戏的良好集成,所以在危难时刻,世嘉公司投了700万美元订金,请他们开发新的世嘉游戏机(Dreamcast)的显示芯片。不幸的是,NV2芯片还没有开发完成就被世嘉放弃,世嘉最后是为Dreamcast选择了POWER VR的图形技术。没有了资金援助,NV-2的研制计划进入了暂停阶段。

  NV1的失败,令NVIDIA开始反思他们的战术思路是否正确,虽然在技术实现上,NV1拥有更加优异的表现效果,但nVIDIA始终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3D API,也就是没有得到图形开发者的支持。在当时3D标准还没有统一的情况下,几乎所有的显示卡厂商都有自己的API接口程序,3dfx有GLIDE、PowerVR有PowerSGL、ATI有3DCIF。最终,nVIDIA决定将Direct3D作为自己的支持发展方向。此时NVIDIA启用了极具天才的David Kirk(现为美国工程院院士、NVIDIA首席科学家),开始重新研制NV-3。NV-3的目标是成为当时最先进的图形芯片,并准备在一个芯片中集成优秀的2D和3D性能。

  不过,在NV3研发之前,另一家显卡巨头3dfx于1995年发布了公司创立以来的第一个产品——Voodoo,并赢得了广泛的欢迎。而Rendition在稍微早些于3dfx的时候也发布了V1000芯片,而且已经被几大显卡厂家采用,销售量最后直逼Voodoo,成为第二家受欢迎的产品。所以,NV3在未上市前就已经遇到了强大的对手。

  在竞争对手的打击下,NVIDIA必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切入市场。在1997年要结束的时候,NVIDIA终于发布了NV-3,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RIVA 128,RIVA 128主张128位的内存总线,在全速运行的时候可以达到100Mpixel/Sec,在非GLIDE API游戏性能中超过了当时风靡全球的3Dfx Voodoo,尽管在画面表现上,基于GLIDE API的Voodoo显卡仍然拥有优势,而且拥有更好的兼容性,但是,由于Voodoo是一款3D PCI子卡,在实现2D的时候还要搭配一张2D显卡才能使用,所以在价格定位上集成2D/3D核心的RIVA 128拥有极大的优势,不仅如此,RIVA 128也是首款支持AGP接口的显示卡,而且是完全在硬件上支持三角形生成的图形芯片。所以它的上市,获得了众多厂商的支持,1997年底,Dell、Gateway和Micron相继使用了RIVA 128显卡。零售市场上,Diamond、STB、ASUS、ELSA和Canopus等等都相继推出了基于此芯片的产品,加上当时称得上是风靡世界的古墓丽影2和极品飞车3这两款御用GLIDE游戏也转向D3D阵营,可以说,RIVA 128终于获得了市场的认可。

图片
帝盟RIVA 128显卡

  OEM市场上的成功为NVIDIA带来了一次巨大的成功,NVIDIA也积攒了足够的资金来发展他们下一代的产品,它们就是128ZX和TNT。

3RIVA TNT2:首次市场占有率第一回顶部

RIVA TNT2:首次市场占有率第一

  在NVIDIA推出RIVA 128ZX一个多月后,nVIDIA马不停蹄的发布了其下一代显示芯片—RIVA TNT。这款芯片依然采用了0.35微米工艺制造,TNT的中文含义为烈性炸药,RIVA TNT采用双通道图形纹理引擎以及32位色像素管道,一个时钟周期可以同时处理两个图形像素,速度峰值可以达到250Mpixels/Sec(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了问题,芯片速度最后被下调到90MHZ,导致全速运行的时候也只有180Mpixels/Sec)。RIVA TNT在图像质量上也有很重大的改进。增加了真彩色支持和 24-bit Z-buffer( 8-bit stencil)支持,芯片支持多种图形的过滤保证成像的清晰程度。最大可以支持到16MB的显示内存,而且芯片的晶体管的数量竟然和PII的晶体管一样多。

  RIVA TNT的推出向世人证实了强劲的3D性能不仅仅是3dfx的专利,在性能上RIVA TNT已经具备了挑战当时显卡之王Voodoo 2的实力,不过由于在时间上失去了先机,早在RIVA TNT推出之间,Voodoo 2就凭借可以组成双卡SLI独步天下,加上后来Voodoo Banshee显卡的推出,NVIDIA并没有在与3dfx的竞争中占多大的便宜,不过,凭借价格优势,RIVA TNT仍然获得了不少OEM厂商的支持,比如当时的华硕、艾尔莎、华硕都推出了不错的产品。

  如果RIVA TNT的推出仅是向世人证实了强劲的3D性能不仅仅是3dfx的专利的话,那么RIVA TNT2的推出可以说是NVIDIA终结3dfx的开山之作。在尝试了TNT发布成功后的喜悦,1999年2月,在TNT显卡上市6个月后,NVIDIA对外终于发布了这一时期的终结者Riva TNT2,从命名之上也可以看出,这是TNT的改进版本,采用了0.25um工艺制造,标准版本运行于125MHz频率,支持32MB显存,支持32bit帧缓冲,支持DVI输出接口,峰值速度250Mpixels/Sec。RIVA TNT2是第一颗以较高解析度提供 32 位元成像缓冲区,以达成较佳品质视觉的芯片组,TNT2充分代表了新一代显卡的特色:128位核心、支持AGP4X、支持32M显存,而且nVIDIA通过和Intel的合作,使得产品兼容性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。TNT2的推出直接将Voodoo 3作为竞争对手,尽管对手3dfx领先于NVIDIA一个半月推出了产品,但TNT2凭借优秀的设计,以及更强的3D性能,可以在任何一种分辨率下都能赶上Voodoo 3,加之拥有极为出色的OpenGL ICD支持。当Q3Test问世时,由于极好的特征和OpenGL ICD支持,TNT2理所当然地成为首选。

图片
大力神(Hercules)RIVA TNT2

  除了在技术方面的创新以外,NVIDIA在当时一个更具意义的举动就是学会了细分产品线,覆盖更全面的市场。因为3dfx从Vooodoo3开始对于市场开始了细分,分别推出了Voodoo3 2000/3000/3500,而且还有面向OEM市场的Velocity 100/200。nVIDIA也许受此启发,先后将自己最新图形芯片TNT2划分几个档次分头出击,以争取高中低市场全面开花结果。99年当年夏天,更多版本的TNT2显卡在市场销售了,包括Riva TNT2 ULTRA、TNT2标准版、TNT2 M64、TNT2 VANTA问世,Voodoo3及ATI的Rage 128系列已经在所有领域被彻底打垮。也正是从那时起各个厂家开始对同一芯片进行高低端的划分,以满足不用消费者的需求。到1999年底,采用TNT2系列芯片的显卡几乎抢占了近80%的显卡市场,NVIDIA第一次在市场份额以及性能上超过了对手3DFX。

  TNT2的出现,使得NVIDIA和3DFX之间的霸主之争天枰发生了倾斜,Direct3D和OpenGL的广泛使用也使3DFX的Glide摇摇欲坠,3dfx的一意孤行终究得到了市场的抛弃。

4Geforce 256:成为图形市场霸主回顶部

Geforce 256:成为图形市场霸主

  1999年8月,NVIDIA终于正式发表了具有跨世纪意义的产品NV10——GeForce 256。GeForce256是业界第一款256bit的GPU,也是全球第一个集成T&L(几何加速/转换)、动态光影、三角形设置/剪辑和四像素渲染等3D加速功能的图形引擎。通过T&L技术,显卡不再是简单像素填充机以及多边形生成器,它还将参与图形的几何计算从而将CPU从繁重的3D管道几何运算中解放出来。在这代产品中,NVIDIA推出了两个全新的名词——GPU以GeForce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,GeForce 256开创了一个全新的3D图形时代,NVIDIA终于从追随者走向了领导者。

  Geforce256也并不是完美无缺,最受人诟病的就是它的时钟频率。由于它的时钟频率只有120Mhz,因此采用四象素纹理管道看起来要比TNT2的双象素纹理管道还要慢一些,实际上采用0.22微米技术的TNT2芯片的频率可以达到200Mhz,它的填充速度基本上可以与GeForce 256 SDR持平。在当时大家都有统一的观点下:在当今的游戏中,填充速度是非常重要的,但我们也需要硬件T&L技术。很显然,Geforce256拥有了T&L技术,但填充速度却有所欠缺。

nVIDIA

  事实480M/s的象素填充速度确实有些不怎么样,它没有带来预期上的比以前的产品快两倍的速度。而且,较低的填充速度也限制了其在高分辨率下的表现,硬件T&L技术也只能在低分辨率下才能够最佳体现。所以,Geforce 256的推出也不是万无一失的,因为一旦有竞争对手提前推出下一代产品,Geforce 256在高分辨率下的劣势也将尽显无遗,那Geforce 256的王者地位也是岌岌可危的。

  不过NVIDIA担心是多余的,因为Geforce 256的出现可以说夺取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机,它的出现事实上已经打乱了竞争对手的步伐,即使有足以匹敌Geforce 256性能的产品出现,最早也要到年底才能推出,在这段时间内,NVIDIA可以更好开发下一代高端产品,而且可以在低端市场上通过转化工艺制程继续销售其TNT2产品,从而牢固地抓住市场。专业市场方面,1999年11月,nVIDIA发布其第一款面对专业图形工作站的显示芯片—Quadro。

  竞争对手方面,S3是一个最有竞争力的公司,S3在那个时期推出了最具竞争力的产品—Savage 2000。同样也采用了硬件T&L技术,但是它和GeForce 256在结构上有一个不同:GeForce 256用的是四象素管道,而Savage 2000是双象素管道,并且采用了每象素双纹理技术,因此在处理多纹理应用时,它和GeForce 256的水平是一样的,不过由于上市时间较晚加上糟糕的驱动支持,以及仅仅支持SDR显存,所以在与GeForce 256的竞争中败下阵来。值得一提的是,当时ATI在慌忙当中推出了首款双芯片产品ATI RAGE FURY MAXX显卡,不过性能上也仅仅与SDR版本的GeForce 256扯平,至于最主要的竞争对手3dfx在向FANS扔下“请等待Voodoo 4/5”的话语后还不见踪影,直到2000年春,3Dfx才推出最后的赌注VSA100图形芯片,VSA100可支持单芯片、双芯片和四芯片并行运作,单芯片版本就是Voodoo 4,双芯片显卡为Voodoo 5 5500,而四芯片显卡则是著名的Voodoo 5 6000。

5GeForce2 GTS:收购昔日王者3DFX回顶部

GeForce2 GTS:收购昔日王者3DFX

  GeForce 256的巨大成功,令所有竞争对手只能望其项背,此时NVIDIA也迎来了事业上的第一次高峰。GeForce 256在一段时间内统治了整个高端显卡市场,这使得NVIDIA更有精力放在下一代显卡的研发上。2000年5月,NVIDIA终于发布了新一代旗舰显卡GeForce2 GTS显卡。严格来说,GeForce2 GTS并不是一款全新的显卡,仅仅是对上代产品GeForce 256的升级改良版。

  在性能参数上,GeForce2 GTS是首款采用了0.18微米制程的显卡,工作频率也首次提高到200Mhz,显存方面搭配了32MB 166Mhz DDR SDRAM内存, GeForce2与上一代比起来最大不同的地方在于:增强的第二代T&L引擎,性能提高达30%,填充速度也增加到1.6GTexel/s,这也是首款填充速度过亿的图形加速器,像素填充速度的增加主要是由原来的每管线单个TMU(纹理单元)增加到两个,GeForce显卡共有4条管线,所以200Mhz x 4 x 2=1.6GTexel/s。除此之外,GeForce2 GTS还增加了新的视觉效果,如S3TC、FSAA、Pixels Shaders以及MPEG-2动态补偿的功能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GeForce2 GTS也是首款支持通用计算的GPU,它具有Texture Shader以及Register Combiner单元,开发人员可以通过Texture Shader对数据进行访问,然后利用Register Combiner单元进行计算。再看看目前NVIDIA所倡导的CUDA应用,不觉令人惊讶:早在八年前,NVIDIA就已经为GPU的通用计算首开先河。

nVIDIA
GeForce2 GTS

  除了在性能上的提升外,GeForce2 GTS更加重要的意义是,针对市场的需求,NVIDIA灵活的推出了5款产品:GeForce2 pro、GeForce2 Ultra、GeForce2 TI、GeForce2 MX、GeForce2 GO。其中最为重要的产品就是2000年6月向低端市场推出的NV11核心GeForce2 MX显卡,这款显卡曾经在一段时间内统治了整个低端市场,即使到GeForce 3显卡推出,仍在市场热卖。同时GeForce2 MX也为NVIDIA与ATI争夺市场的时候增加了筹码。

  在那个时间,还有有2家公司接受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安排:ATI的兴起以及3dfx的没落。在推出市场反应不错的Radeon 256、Radeon LE以及Radeon 7000/7200后,ATI厚积薄发,于2001年8月推出了Radeon 7500/8500,这个时候ATI的竞争对手是GeForce 2 MX/GeForce 3,面向高端用户的Radeon 8500在性能上终于超过GeForce3一举成为当时性能最好的显卡。而Radeon 7500与同样支持DX7的GeForce2 GTS相比,最大的改变就是生产工艺,从原来的0.18μm改进到0.15μm,因此拥有更小的核心和更高的核心频率以及显存频率,这意味这它拥有更高的执行性能和显存带宽。

图片
3DFX绝唱Voodoo 5 5500

  另一家公司就是昔日的王者3dfx,在被TNT2显卡击败以后,3dfx仍然执迷不悟,在DirectX几乎一统天下的局面下还是坚持不开放Glide API源代码,更斥巨资收购了STB来闭门造卡,使得昔日的盟友纷纷改投nVIDIA的门下。而这款号称史上最难产的显卡——VSA100始终无法挑起拯救3dfx的大梁,江郎才尽的3dfx孤注一掷,收购Gigapixel公司企图获得Microsoft将要推出的X-BOX的图形芯片订单。兵败如山倒,在失去技术优势的情况下,Microsoft最终选择了竞争对手nVIDIA,NVIDIA也因此收到了来自微软的20亿美元的市场定单。这个噩耗使得3dfx的股票大跌,奄奄一息的3dfx最终被nVIDIA收购。

6GeForce ti 4200:迎来鼎盛时期回顶部

GeForce ti 4200:迎来鼎盛时期

  在面对来自ATI的压力,NVIDIA在提高GeForce 2产品频率的同时也在加紧研发新一代产品NV20——GeForce 3。在2001年2月,NVIDIA终于发布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GeForce 3显卡。Geforce 3也是首款采用0.15微米工艺制程的GPU,在晶体管数量上,GeForce 3多达5700万个,这个数据整整是RIVA 128显卡的8倍,已经超高当时最强的P4处理器4200万个。

  恰逢2001年初,微软推出了意义非凡的DirectX 8,将可编程的着色管线概念正式引入到GPU,新的shaders(着色器)数据处理方式也是DirectX 8中最具意义的创新,Shader采用了新的数据处理程序模型。它允许开发者自由的控制几何和像素的代码设计,这对开发者来说是空前的。

  顺势而出的GeForce 3自然成为了第一片支持DirectX 8的显卡,这也是显卡首次实现了完全可编程的完整3d图形处理流程,可编程的nFiniteFX shade引擎正式被引入,拥有4个Pixel shaders和1个Vertex shaders(顶点处理单元)。同时,NVIDIA为游戏开发者提供了完整的Geforce架构开发工具,允许游戏开发者编制他们自己的程序来控制像素的效果,给游戏和应用开发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。

  尽管GeForce 3显卡带来了技术上的突破,但2001年8月推出的2款ATI产品仍然给NVIDIA带来了巨大的压力,尤其面向高端市场DirectX8级别的Radeon 8500显卡,不仅支持Pixel Shader与Vertex Shader是最主要的功能,而且还融入TRUFORM、SMARTSHADER、SMOOTHVISION及HYPER-Z II等新技术。在性能上,Radeon 8500已经超高当时最强的GeForce 3 Ti 500。

nVIDIA
GeForce4 Ti 4200

  面对竞争对手的挑衅,受命于危难之际的GeForce4 Ti与2002年2月应运而生。GeForce4 Ti基于改良版本的TSMC 0.15微米工艺,采用了最新nfiniteFX II引擎,Vertex Shader增加至2个。在高工作频率下,使得GeForce4 Ti的处理能力有可能高于GeForce3将近三倍。而在全屏反锯齿方面,GeForce4 Ti采用新的Accuview AA技术,改善了取样方式并且优化了渲染的过程,可以进一步保证在高分辨率下的显示速度。显存带宽也一直是制约显卡性能的瓶颈,GeForce4 Ti为了摆脱瓶颈的限制,引入了LightSpeed Memory Architecture II(LMA II)光速显存构架II技术,它的原理就是优化渲染过程和压缩技术的采用。

  GeForce4 Ti的推出可以说让对手乱了阵脚,因为当时Radeon 8500已经量产,受产能影响,ATi还没有实力研发同级别新产品,更为重要的是,当年微软即将公布DirectX9标准,大家的重心已经放在最新的DirectX9显卡上面。所以GeForce4 Ti的推出给了ATI承重的打击,NVIDIA也借助GeForce4 Ti的热卖继续细分产品,顺势推出了GeForce4 Ti4600、TI4400、Ti4200以及GeForce4 MX,其中最受用户欢迎的就是GeForce4 Ti4200,这是NVIDIA首次尝试高端产品低成本化,结果大获成功,持续热卖至2004年。而面向低端用户的GeForce4 MX更是由于对手上的空缺,成为了NV新的吸金大户,创造了当时最好销量。

7Geforce 5900:收复失地回顶部

Geforce 5900:收复失地

  在GeForce ti 4系列的大获成功后,NVIDIA与ATI终于迎来了DirectX9上面的正面交锋。在上代产品竞争中,由于凭借GeForce ti 4的杀入,ATI变得难以招架,加上Radeon 8500较高的成本使得ATI一贯的高性价比特点难以显现,低端市场以及主流几乎被GeForce4 MX以及GeForce4 Ti 4200所控制,NVIDIA如日中天。

  NVIDIA的一手遮天当然也引来了业内部分巨头的不满,这其中就有给NVIDIA带来巨大帮助的MicroSoft。因为在微软推行DirectX的标准过程中,NVIDIA也有意拉拢部分开发厂商,试图给他们提供一些自主开发的标准以及CG语言,加之在日后XBOX图形芯片组的供应过程中,两者出现价格上的争执(NVIDIA并没有因为芯片组成本的降低而修改对微软的报价)。使得ATI有可乘之机,在DirectX9的标准制定上,微软着重参考了ATI的提议,并且给予了“特殊”待遇。借助这股东风,ATI高调发布了支持DirectX 9的R300核心——Radeon 9700,无可争议地坐上了显卡性能王者的宝座。

  ATI的R300核心提前的发布给了NVIDIA当头一击,NVIDIA不得已加快了NV30核心的研发速度,但NVIDIA此时也是焦头烂额,因为一方面要保持研发XBOX主板以及音频的进度,一方面由于NVIDIA首款进军主板芯片市场的NForce芯片组叫好不叫座,遭受到市场的冷遇。NVIDIA不得已又投入部分精力放在NForce 2芯片组的开发上,在应接不暇的情况下,NVIDIA只有继续让GeForce4 Ti4200以及GeForce4 MX出征市场。同时,NV30也遭受了NVIDIA史上最长的一次难产,从2002年秋季一直拖到11月底,NVIDIA才发布了基于NV30核心的GeForce FX 5800 Ultra显卡,但由于0.13工艺制程的延期,直到2003年2月我们才看到了这张旗舰显卡GeForce FX 5800 Ultra,从名字上来看,“FX”是代表这款显卡是在收购3DFX后推出的一款产品。

1

1
难产的GeForce FX 5800 Ultra

  看得出GeForce FX 5800 Ultra是一款赶工的产品,GeForce FX 5800 Ultra采用了当时尚未成熟的0.13微米工艺,集成了夸张的1.25亿个晶体管,史无前例地配备8条渲染管线,频率方面提升至500MHz,架构方面继续采用了4*2架构。但由于核心频率上以及晶体管数量的大幅增加,使得GeForce FX 5800 Ultra的发热量以及功耗也成倍增加,更加令人失望的是,GeForce FX 5800 Ultra仅是一款128bit位宽的产品,为了提高显存带宽,NVIDIA为其提供了尚不成熟的GDDR2显存,仅8枚GDDR2显存芯片需要消耗28W功耗,为此NVIDIA不得已为其打造了专用的“FX Flow”散热器。不过,GeForce FX 5800 Ultra的推出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CineFX着色引擎,能提供电影级别的画面效果。

  种种迹象都表明,GeForce FX 5800 Ultra将是一款失败的产品,12层PCB以及GDDR2显存带来的高额成本,以及高噪音高功耗的表现使得GeForce FX 5800 Ultra在于ATi Radeon 9700 Pro的竞争中败下阵来,事实上在3D性能上GeForce FX 5800 Ultra也得不到半点好处。为了弥补高端市场上的失策,NVIDIA针对主流市场以及低端市场积极的推出了NV30的精简版本NV31、NV34,即GeForce FX5600以及FX5200,可惜架构仍然继承了NV30的高频低能。

  GeForce FX5200以及FX5600的不叫好但叫座的表现,使得NVIDIA在于ATI的竞争中不至于大败,ATI也因为Radeon 9500的成本问题影响了产能而错失了主流市场,双方把目光都不约而同的放在下一代产品上。在这种情况下,NVIDIA在5月份又发布了NV35核心的GeForce FX 5900,与GeForce FX 5800Ultra相比,GeForce FX 5900采用了更加成熟的0.13微米工艺,晶体管数量虽然增加了500万个晶体管,不过借助成熟的0.13微米工艺,芯片良率以及发热量都有了改善。图像技术方面这款产品也拥有众多亮点,新的NV35采用了备受业界好评的CineFX2.0引擎(增加了UltraShadow光影技术以及Intellisample HTC技术)。其中Intellisample HTC(高分辨率压缩技术),能有效改善全屏抗锯齿以及各向异性过滤的效果。除此之外,最大的改变就是从128bit显存位宽升级到256bit显存位宽,搭配的850MHz DDR-I显存可以提供的带宽高达27.2GB/s,远远高于GeForce FX 5800Ultra的16GB/s。

图片

  GeForce FX 5900的出现可以说令NVIDIA稳住了针脚,也帮NVIDIA收回了部分高端市场,在与Radeon 9800的竞争中也应该说打成平手(后期的GeForce FX5950 Ultra 与Radeon 9800XT也仅仅是主频上的低层次较量),为了迅速收复失地,不久后,NVIDIA又发布了NV36——GeForce FX 5700以及低频版的GeForce FX 5900XT显卡,在全部继承了NV35的基础上大幅缩减了产品的成本。尤其是GeForce FX 5900XT显卡,市场好评不断,大有GeForce4 Ti4200的遗风,一度雄踞主流市场。

9GeForce 6600:夺回市场回顶部

GeForce 6600:夺回市场

  2003年对于NVIDIA来说都是极其被动的,正统的GeForce 5接班人GeForce FX 5800 Ultra由于高频低能的表现,最后只能惨淡收场,加上难产的表现,可以说NVIDIA把高端市场直接拱手让人,虽然后来GeForce FX 5900有尚佳的表现,但在与ATI Radeon 9800的竞争中也只能说旗鼓相当,没有占丝毫上风。最令NVIDIA满意的就是150美元的市场,由于DirectX 9规范推出时间尚浅,基于DirectX 9的游戏屈指可数,GeForce4 Ti、GeForce FX5600、GeForce FX5700组合可以说继续巩固的市场,不过低端市场却没那么乐观,由于GeForce FX 5200显卡低能的表现,Radeon 9000/9200占尽上风,同时也得到了不少OEM厂商的青睐。在这种形势下,2003年第四季度NVIDIA市场占有率首次被ATI以微弱的优势超越。

  NVIDIA与ATI分庭抗礼之势一直持续到了2004年3月,随着DirectX 9的迅速普及,市面上出现了一批游戏大作,DirectX 9全面替代DirectX 8已成定局。ATI显卡DirectX 9游戏中的优势开始显现,在这种危急时刻,NVIDIA也只能提前放弃了NV3X系列的推广率先推出NV40,开始发起反击。

  2004年4月,在投入史上最大的一笔研发经费后(10亿美元以及500多位研发人员),NVIDIA终于发布了新一代NV40——GeForce 6800Ultra。可以说,GeForce 6800Ultra是一款不计成本,誓要夺回性能王座的产品。在规格上,NV40采用了恐怖的2.22亿个晶体管(基本上是0.13微米工艺的极限,所以NVIDIA转向与IBM合作引入冗余电路技术提高良品率),史无前例的16条像素流水线,这些都接近ATI R300核心的2倍数量。GeForce 6将Shader部分作为重点,其整个体系架构可以分为三大块,分别是Vertex Shader(顶点着色器)、Pixel Shader(像素着色器)和ROP(像素结果输出处理器)。除此之外,NV40还引入了第三代的CineFX 3.0引擎,完全符合DriectX 9.0C的Vertex Shader3.0和Piexl Shader3.0规范。

  GeForce 6800ULTRA的推出令NVIDIA迅速夺回了失去已久显卡性能的王冠,也将世人对NVIDIA实力的质疑一扫而空。NVIDIA士气大振,随后就发布了基于NV40核心的一些列产品GeForce 6800GT 、GeForce 6800和GeForce 6800LE来面对不同的市场。可以说,高端市场方面随着NV40的发布,NVIDIA巩固了市场。但主流市场方面,由于DriectX 9游戏的突发猛进,GeForce FX显卡在SM2.0特效下的缺陷表露无遗,GeForce FX迎来了上市后最艰难的时期,而此时Radeon 9550的热卖更令GeForce FX溃不成军,NVIDIA主流市场占有率岌岌可危。在这样的形势下,将新一代GeForce 6系列引入中端成了NVIDIA的当务之急。2004年8月,广受用户好评的NV43——GeForce 6600系列显卡登陆。

图片
令人痴迷的GeForce 6600

  NV43集成了NV40的优秀架构,而且将工艺制程过渡到TSMC 0.11微米;集成了1.43亿个晶体管;显存位宽为128bit,搭载low-k 技术后,NV43的频率可以轻松达到500MHz,同时成本以及功耗都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。同时,NV43还是首款原生支持PCI-E的显卡,并且带来了NVIDIA与3DFX合作后的最新技术——SLI,允许用户通过2张中端显卡组成高性能显示系统。

  集众多优点于一身的GeForce 6600系列上市后,市场好评不断,成为了当时名副其实的中端之王,随后NVIDIA就推出了简化版的GeForce 6200显卡,同样大获成功。可以说NVIDIA开始全面开花。

10GeForce 8800GTX:天下无敌回顶部

GeForce 8800GTX:天下无敌

  在技术上,GeForce 6系列可以说全面超越了自己的竞争对手,可惜在市场占有率方面,NVIDIA并未达到了预期的效果,受GeForce FX系列的影响,Futuremark公司对NVIDIA支持也比较消极,在3Dmark 2005测试软件中并没有加入对GeForce 6系列引入的SM3.0的支持,GeForce 6系列显卡的优势难以显现,加上GeForce 6高成本的投入造成上市价格居高不下,GeForce 6在推出的一段时间后并没有迅速的占领市场,反之竞争对手ATI凭借Radeon 9550的低成本优势,持续热卖。在桌面图形市场占有率上,NVIDIA跌入了新世纪以来的最低点仅获得了15%。

  如果说GeForce 6系列仅是在技术层面胜过对手的话,那么G70的提前杀入就真真意义上的令NVIDIA再次超越对手。当GeForce 6800Ultra走向市场的时候,ATI终于再次领教到对手可怕的研发实力,匆忙之中只能推出核心代号为R420的Radeon X800 XT仓促应战,结果可想而知,X800XT在与GeForce 6800Ultra的竞争中败下阵来,不服输的ATI只能推出拥有怪兽级散热器和超高时钟频率的ATI Radeon X850XT PE迎战,争取更多的时间。尽管R480在被榨干潜能之后夺回了最强单卡的称号,但仍然不是组成SLI系统的NV40的对手。就在对手头疼之余开始研发Crossfire的时候,NVIDIA又抢先一步于2005年6月推出了最新的G70——GeForce 7800GTX,再一次把ATI狠狠的甩开。

  G70是首款采用G开头的核心芯片组,代表这是NV第七代GeForce产品,可以看出,NVIDIA对这款产品也是充满了信心。G70采用TSMC 0.11微米工艺制造,管线数增加到24条,其内部集成了3.02个亿晶体管,但由于采用了更新的工艺制程,功耗仍然可以保持在NV40更低的水平。G70的推出在一段时间统治了整个高端市场,而对手ATI面对G70的挑衅也颇为尴尬,因为当时ATI收到了微软XBOX360以及任天堂WII次世代主机芯片组的订单,跟当初NVIDIA开发GeForce 5800U显卡一样,ATI已经无暇照顾到新一代显卡的研发速度上,使的Radeon X1800XT系列一直拖延到10月份才发布。在这种情况下,NVIDIA抓住时机,全线出击,终于到第三个季度的时候市场占有率再次超过ATI,等到开始全面反击的时候,精明NVIDIA推出了低成本的G71/G73核心大玩拖延战术,目的是为自己的首款DX10显卡G80核心的研发争取更多的时间。

图片

  其实从GeForce 6系列研发开始,NVIDIA的研发进度就已经原超过了ATI,所以ATI在以后的竞争中一直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。2006年11月,G80核心的提前发布可以说给了ATI强力一击。因为这次G80将我们提前带入了DriectX 10时代,也给我们带了全新的统一渲染架构。在性能上GeForce 8800GTX显卡把3D图形处理器的性能又引领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,这给对手承重的打击,ATI竟在半年之内拿不出一款足以抗衡G80核心的产品。NVIDIA毫无悬念的夺取了3D性能的制高点。

11GeForce GTX280:遭受市场冷遇回顶部

GeForce GTX280:遭受市场冷遇

  GeForce 8800GTX强大的性能表现,令竞争对手乱了阵脚,而此时ATI内部问题不断,最终被AMD公司所收购。可以说,ATI处在了一个内忧外患的阶段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ATI直到G80核心推出半年后,才发布了R600核心的2900XT仓促应战,但2900XT性能表现差强人意,神似当年NVIDIA难产的GeForce 5800 Ultra显卡,512bit的显存位宽即使搭配GDDR4内存也未能给2900XT显卡带来转机,加上12层PCB以及7亿个晶体管设计带来的巨大成本,这些都令2900XT被冠以高频低能的称号,高端市场ATI没有占到丝毫便宜;中低端市场ATI的日子同样难受,RV630以及RV610在于对手G86/G84的竞争中迅速败下阵来,三大线的失防,令ATI利润急剧萎缩。

  G80核心的成功以及R600的失败令显卡市场又呈现出一边倒的形势,为了继续巩固市场不给对手有反击的机会,NVIDIA马不停蹄的在2007年又推出了G80的升级版G92核心,进一步灵活的运用了NVIDIA低成本大回报的市场策略。借助G92核心的成功,NVIDIA开始大肆细化市场,推出了不同频率不同配置的G92核心显卡,从最高的500元美元市场到主流的150美元市场,几乎都采用的是G92核心,看上去NVIDIA迎来了一统江湖的曙光。此时,ATI也顺势推出了2款颇具特色的RV670核心的显卡HD3850/HD3870,但仍然改变不了ATI的颓势,市场份额掉到了历史最低点。

  也许是G92核心太过于成功,处在安逸中的NVIDIA又开始发展起“副业”起来,面向移动市场、专业市场的显卡到处开花,而且加大力度推广其CUDA环境,NVIDIA的野心很明显,希望将GPU强大的浮点计算能力应用到更多层面,比如科学研究以及多媒体应用,最终在PC中取代CPU的地位,成为PC中最重要的电脑配件。在这个目标的趋势下,NVIDIA在2008年6月份发布了其新一代旗舰产品GT200——GeForce GTX280显卡。从命名代号来看,GT200是继G70核心后第二款全新命名的产品。

图片
NVIDIA最新旗舰GeForce GTX 280

  规格上,GT200堪称无敌,采用了 65nm技术,全新的第二代统一架构,显卡集成14亿晶体管电路,拥有240颗流处理器。GTX 280显卡配备了1GB GDDR3显存,采用了512-bit位宽,显存带宽高达141.7GB/s。 GTX 280拥有80个纹理单元和32个光栅化单元,提供48.2 G/秒纹理数据处理能力。参数上,GT200远超上代旗舰GeForce 9800GTX显卡,但在实际3D性能中,GTX 280显卡并不能令所有FANS们满意,因为这款显卡在3D性能上并不能全面超过拥有双G92核心GeForce 9800GX2显卡,这种幅度的性能提升对他们来说,确实欠缺吸引力,相反由于更多的即晶体管数量以及512bit的显存位宽,GTX280显卡在成本以及功耗上的表现令人乍舌,NVIDIA的新一代旗舰受到市场的冷遇。与NVIDIA相反的是,ATI凭借RV770的推出大获用户亲睐,并且利用HD4870x2重新夺回了性能之王的称号,上演了一场绝地大反攻的好戏。至此,NVIDIA与AMD-ATI的竞争再次呈现出剑拔弩张之势。

12结语回顶部

结语:

  所谓时势造英雄,翻看NVIDIA的发展史,我们看到的是成功背后的努力,在这个过程中NVIDIA经历过失败后的落寞也经历过成功的喜悦,雨过天晴,NVIDIA收获的是更加绚丽的彩虹。我们感谢NVIDIA带给我们如此多的激动和惊喜,同时也要感谢一路上与NVIDI竞争的ATI/S3/Voodoo/Trident/Matrox,正是由于它们的不懈努力与不屈不饶的精神,在竞争中成长,再造就了今天如此真实3D世界,今天,太多熟悉的公司已经离我们远去,但他们的名字相信会永远载入显卡发展的史册。

图片

  时间的车轮继续前行着,无论未来是一家独大还是几家欢喜几家愁,对我们消费者来说我们只需:坐看花开花谢 莫问花落谁家。

为您推荐

热门排行

DIY论坛帖子排行

最高点击 最高回复 最新
最新资讯离线随时看 聊天吐槽赢奖品
手机访问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