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、分歧?差异化路线显现 自从酷睿2上市之后,Intel在高端市场一扫千军,无所匹敌,并严格依照Tick-Tock路线实现工艺架构更新,不给对手喘息的机会。如此一来,AMD只能调整战略,以多核心、性价比、整合平台等优势闯出一片天地。
2009年,AMD终于走过重重磨难,进入45nm时代,发布新一代的Phenom II和Athlon II,利用多核优势与Intel的奔腾Dual-Core系列周旋,期间诞生了像Phenom II X4 955这样的经典之作,通过不断的调价,至今依然活跃在DIY市场。
AMD的这种“多核策略”,衍生出一个新名词——“开核”。从Phenom II X3开始,人们发现某些产品可以强制打开被屏蔽的物理核心,免费获得一个甚至几个档次的性能提升。之后两年,陆续出现了很多经典“开核”CPU,包括:Athlon X2 5000、Athlon II X3 440、Athlon II X2 220、Athlon II X4 640等等,无疑又大大提高了这些产品的性价比。
虽然Intel在的CPU技术上遥遥领先,相比之下,其GPU技术却差强人意。或许是AMD察觉到了这一点,收购ATI之后,AMD整合平台开始发力,780G/785G/880G主板组建的整合平台红极一时,稳住了AMD在入门市场的份额。
2010年,桌面CPU迈进六核心时代,Intel首先发布六核Core i7,继续稳坐他的性能王座,所以价格自然也是天价。一个月后,AMD也发布了自家的六核Phenom II X6,相比当时的一代Core i7/i5,在多任务、多线程性能上有一定优势,定价在1000-2000元间,价格亲民得多,其中千元出头的X6 1055T成为六核的普及先锋。
2011年,AMD酝酿多年的APU与“推土机”终于登场。APU虽然CPU性能没有太多亮点,核显部分却是异常的强大,正好击中了Intel的软肋——GPU技术较弱,这些年,NVIDIA不做集显了,VIA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,整合市场AMD优势明显,自此,AMD走上了与Intel截然不同的道路——把重点放在GPU部分,强调异构运算。有人说,AMD耍无赖,和Intel比GPU,但是,面对强大的Intel,说不定这正是最合适的出路呢?
编辑点评:至于推土机的性能,所谓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,模块化的设计使得单核性能反而后退了,但现在全盘否定还为之过早,想当初同样是全新架构,Intel第一代奔腾四上市的时候也是效能不理想,但第二代P4就造就了这一金漆招牌,谁说推土机就不能东山再起呢?在时机来临之前,AMD以APU为矛,性价比为盾,稳稳守住中低端市场,才得以与Intel继续周旋。>>
|
正在阅读:30年前竟是一家?Intel/AMD CPU的那些事30年前竟是一家?Intel/AMD CPU的那些事
2012-07-19 00:15
出处:PConline原创
责任编辑:chenziwei
键盘也能翻页,试试“← →”键
网友评论
登录|QQ微博微信
欢迎参与讨论,分享你的看法
热门评论
最新评论